钢液的熔炼工艺要求: (一)操作流程 选择炉料(废钢)→熔化钢液→清理钢液废渣→添加金属矿石→钢液材质化验分析→根据化验分析进行钢液材质处理→脱氧→钢液出炉 (一)炉料的选择要求: 1、根据准备浇铸件材质的要求,合理选择炉料搭配使用。产品钢号,应在投料时就控制成份含量。出炉前半小时取炉前样送检分析。 2、对含有油污,污垢的炉料下炉前要进行清理。 3、对含有镀锌的炉料较好不用。 4、所选用的炉料必须严格控制S、P有害元素的含量。 5、严格遵守熔炼工艺制度。尽量采用满功率,快速溶炼。 (二)浇注前钢液材质化验 出炉前半小时取炉前样送检进行化验分析,钢液的材质应符合铸件材质允许的范围内,不符合的应进行调质,直到符合要求。 (三)脱氧 把钢液表面的杂质处理后,进行脱氧处理: 1、脱氧剂加入顺序:先加锰铁,后加硅铁,最后加入纯铝。 注:脱氧剂锰铁、硅铁在出炉前5—8分钟加入,纯铝在出炉时加入。钢液1480—1500℃加锰铁、硅铁,1610—1630℃加纯铝。 2、脱氧剂的加入量(占钢液质量分数%) 脱氧剂名称 锰铁 硅铁 硅钙粉 纯铝 脱氧剂用量 0.1—0.2 0.05—0.07 0.2—0.3 0.04—0.06 注:脱氧剂可分多批次加入,钢包每次接钢水前,应放入小块纯铝进行终脱氧处理。 四、浇注工艺要求 (一) 浇注前的准备工作 (1) 了解浇注合金的种类、牌号、待浇注铸型的数量和估算所需金属液的重量。 (2) 检查浇包的修理质量、烘干预热情况及其运输与倾转机构的灵活性和可靠牲。 (3) 熟悉各种铸型在车间所处的位置,以确定浇注次序。 (4) 检查浇口、冒口圈的安放及铸型的紧固情况。 (5) 清理浇注场地,保证浇注安全。 (二) 浇注操作要点 为了获得合格铸件,必须控制浇注温度、浇注速度,严格遵守浇注操作规程。 (1) 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对铸件质量影响很大,因此应根据合金种类、铸件结构和铸型特点确定合理的浇注温度范围。金属液由炉中注入浇包时,温度都会降低。根据碳钢的型号,选择适宜的浇注温度,一般浇注温度在1540—1580℃(浇包内钢水温度)。 (2) 浇注操作要点 1) 浇注之前需除去浇包中金属液面上的熔渣。 2)依规定的浇注速度和时间范围进行浇注。 3) 有冒口的铸型,浇注后期应按工艺规范进行点注和补注。对大中型铸件在浇注成型后,冒口要加保温盐进行保温。补火要及时,大型冒口要采取多次补火,补火时间要控制在冒口内的钢液凝固结壳前进行。 4)一般浇注大、中型铸钢件时,钢水要在钢包内静置1—2min镇静后进行浇注。 5)在保证型腔内的气体排出顺畅的条件下,对要求同时凝固的铸件可采用较高浇注速度,对要求实现顺序凝固的铸件,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浇注速度。 6)较厚大铸件或采用底注式浇注系统时,浇注速度可先快后慢,对薄壁小件浇注速度可先慢后快。 7)温高缓,温低急;引流准、浇注稳,收流猛;包口近杯,不断流,不准碰杯,注意挡渣,防止飞溅,不准半浇,允许点补(缩),遇有穿漏,迅速处理。 8) 浇注后待铸件凝固完毕,要及时卸除压铁和箱卡,以减少铸件收缩阻力,避免裂纹。 五、铸件清理 铸件凝固冷却到一定温度后,把铸件从砂箱中取出,去掉铸件表面及内腔中的型砂和芯砂的工艺过程称为落砂,落砂通常分为人工落砂和机械落砂两种。 铸件在未完全凝固前,不准搬动铸件,也不准在600℃以上喷水强冷。铸件一般经自然冷却2—3小时后进行清件。 (一)工作流程 清理铸件表面、型腔废砂→气割铸件浇口、冒口、毛刺→再次清理铸件残砂→焊补铸件→打磨铸件→质量验收 (二)操作方法及质量标准 1、准备工作 按照要求佩戴好劳保用品,并对工作环境进行安全确认;准备好所用机器设备和工具,并认真检查,确保机器设备、工具完好,能正常、安全运行和使用。 2、正常操作 (1)利用风镐或水清砂机进行铸件废砂清理。 (2)铸件废砂清理完毕,按照《气割安全技术操作规程》操作割枪,切割铸件浇口、冒口、飞边、毛刺。 (3)铸件切割完毕,符合要求。按照《电焊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》操作电焊机,对铸件残缺部位进行焊补,确保铸件完整。 (4)焊补完毕,复合工艺要求。利用砂轮机对铸件切割、焊补等部位进行打磨处理,保证切割部位和焊补部位光洁、平整。 (5)打磨完毕,进行验收,准备热处理 六、铸钢件退火热处理 铸钢件退火是将铸钢件加热到AC3以上20-30℃,保温一定时间冷却的热处理工艺。 (一)退火热处理工艺一般要求: 1、按照热处理工艺要求升温、冷却。 2、将需要热处理的铸件按合金种类、铸件大小、壁厚相同的类型进行退火。 3、根据铸件的形状、壁厚、化学成分选择合适的加热速度